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安徽桐城六尺巷时,强调要弘扬好中华传统美德,互相礼让,以和为贵。今年以来,乐山市市中区扎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力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在全区开展“和嘉州—以和为贵”基层社会治理系列主题活动,全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近30%,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9%,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警察网”“四川法治报”等媒体采用。
固本强基,夯实“和谐”基础构架
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大抓基层基础,构建稳固的基层治理框架,疏通感知社情民意的“神经末梢”,构建全民参与的共治社会治理体系。一是党政共同发力,“和”创治理品牌。区委政法委、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紧密联动,围绕平安市中区建设总体要求,开展主题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和嘉州—以和为贵”品牌系列活动落实见效,助推乐山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二是扩展实体架构,“和”建共治体系。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实体机构深入基层毛细血管,在人员密集、治安形势复杂的通江、柏杨、牛咡桥、蟠龙社区建立“前哨警务站”依托“前哨警务站”在城区街道社区充分发动治安积极分子组建“平安守望者联盟”在农村地区13个行政村试点构建“户户联防,村社共卫”的“邻里守望”机制。目前累计排查并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68起,消除风险隐患393个。
三是深耕旅游服务,“和”迎天下游客。为来乐游客提供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和营造“以和为贵”的乐山氛围,在张公桥、教育学院、上中顺、嘉兴路、苏稽古镇等网红热门美食景点设立12个“瞭望观察哨”和8个“警察服务岗”,通过前置警力、前置防线、前置服务,将快速反应、暖心服务、便民利民落到实处。截至目前,累计服务群众5800余次,及时化解旅游矛盾纠纷300余起。
氛围营造,织就“和气”斑斓长卷
在全区开展“以和为贵”社会治安主题宣传活动,为市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警民互动恳谈,“和”亲邻里街坊。为更加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所需,解决群众所难,联合村(社区)搭建警民互动交流平台,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群众诉求,架起警民“连心桥”。截至目前,累计深入村社开展平安恳谈会261场次,覆盖群众2.5万余人。
二是升级家校护卫,“和”力守护校园。新升级的“家校护卫队”由公安民辅警、学校教职员工、家长、社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平安守望者联盟”“邻里守望”等群防群治力量构成,通过“开学季”防校园欺凌宣传和反恐防暴应急培训演练等形式开展“警话进校园”活动,让友善和睦、以礼相待的“和文化”在学校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形成学校安全秩序维护合力。截至目前,已开展“警话进校园”活动12场次,覆盖师生6000余人。
三是媒体高频互动,“和”气热烈蒸腾。为营造“和气、和睦、和解、和美”的浓厚氛围,精心制作幽默风趣、感人肺腑的主题宣传视频,依托“警察服务岗”吸引群众和游客到上中顺、苏稽古镇、张公桥等网红热门美食景点开展主题打卡。截至目前,宣传视频受到“中国警察网”“中国警方在线”“四川公安”“搜狐网”等20余家媒体采用转发,累计点击量破百万;打卡点累计向群众发放小礼品7800余份,发动群众利用抖音、双微等社交平台宣传助力350余次。
长治久安,巩固“和解”机制体制
持续深化开展“和嘉州—以和为贵”系列活动,建章立制巩固常态化运行机制,确保“以和为贵”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治长效。一是建设文化长廊,“和”润街头巷陌。为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综合统筹教育、文旅、卫健、交通、科技等部门力量,在牛咡桥社区和悦来镇荔枝湾社区试点建设“以和为贵”文化巷、调解室,构建全方位“一室通达”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二是起底重点纠纷,“和”风化解宿怨。针对多次化解未果、长期报警投诉、容易激化为刑事案件、当事人扬言或准备实施个人极端行为的重点矛盾纠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摸排风险隐患,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重点矛盾纠纷的全方位排查化解。三是完善调解机制,“和”解多元联动。为最大限度把各类不稳定因素防范在源头、问题解决在初始、矛盾化解于萌芽,整合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专业调解力量,共同拟定《市中区“以和为贵”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日排查、即研判、周回访、“红、橙、黄、蓝”四色预警等常态化工作机制。